史部二 正史類二

遼史 一百十六卷

內府刊本

元托克托等奉敕撰。至正三年四月。詔儒臣分撰。於四年三月書成。爲本紀三十卷。志三十一卷。表八卷。列傳四十六卷。國語解一卷。考遼制書禁甚嚴。凡國人著述。惟聽刊行於境內。有傳於鄰境者。罪至死。(見沈括夢溪筆談。僧行均龍龕手鏡條下。)蓋國之虛實。不以示敵。用意至深。然以此不流播於天下。迨五京兵燹之後。遂至舊章散失。澌滅無遺。觀袁桷修三史。議蘇天爵三史質疑。知遼代載籍。可備修史之資者。寥寥無幾。故當時所據。惟耶律儼陳大任二家之書。見聞旣隘。又蕆功於一載之內。無暇旁搜。潦草成編。實多疎略。其閒左支右詘。痕迹灼然。如每年遊幸。旣具書於本紀矣。復爲遊幸表一卷。部族之分合。旣詳述於營衞志矣。復爲部族表一卷。屬國之貢使。亦具見於本紀矣。復爲屬國表一卷。義宗之奔唐。章肅之爭國。旣屢見於紀志表矣。復屢書於列傳。文學僅六人。而分爲兩卷。伶官宦官。本無可紀載。而強綴三人。此其重複瑣碎。在史臣非不自知。特以無米之炊。足窮巧婦。故不得已而縷割分隸。以求卷帙之盈。勢使之然。不足怪也。然遼典雖不足徵。宋籍非無可考。東都事略載遼太宗建國。號大遼。聖宗卽位。改大遼爲大契丹國。道宗咸雍二年。復改國號大遼。考重熙十六年。釋迦佛舍利鐵塔記石刻。今尚在古爾板蘇巴爾漢。其文稱維大契丹國興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歲十一月丁丑朔云云。與王偁所記合。而此書不載。是其於國號之更改。尚未詳也。文獻通考稱遼道宗改元壽昌。洪遵泉志引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云。契丹主天祚。年號壽昌。又引北遼通書云。天祚卽位。壽昌七年。改爲乾統。而此書作壽隆。殊不思聖宗諱隆緒。道宗爲聖宗之孫。何至紀元而犯祖諱。考今興中故城。(卽古爾板蘇巴爾。漢譯言三塔也。故土人亦稱三座塔云。)東南七十里柏山。有安德州靈巖寺碑。稱壽昌初元。歲次乙亥。又有玉石觀音像倡和詩碑。稱壽昌五年九月。又易州有興國寺太子誕聖邑碑。稱壽昌四年七月。均與洪遵所引合。又老學菴筆記載聖宗改號重熙。後避天祚嫌名。追稱重熙曰重和。考興中故城鐵塔旁記有天慶二年釋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記。稱重和十五年鑄鐵塔。與陸游所記亦合。而此書均不載。是其於改元之典章多舛漏也。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又稱。據太子誕聖邑碑諸人結銜。知遼制有知軍州事通判軍州事知縣事之名。而百官志亦不載。是其於制度有遺闕也。至厲鶚遼史拾遺所摭更不可以僕數。此則考證未詳。不得委之文獻無徵矣。然其書以實錄爲憑。無所粉飾。如宋史載太平興國七年。戰於豐州。據此書。則云宋使請和。宋史忠義傳有康保裔。據此書。則云保裔被擒而降。後爲昭順軍節度使。審其事勢。遼史較可徵信。此三史所由竝行而不可偏廢歟。